读王蒙《我老了》 我老了,我感到幸运——有人少年夭折,有人壮年早逝,有人倒在老年门坎上,没能活到退休。走过完整的人生路,享受上苍赐予的天寿,经寒暑春秋,幸运眷顾了我。我感恩,我知足。 我老了,我感到自由——不再求升迁,不再需职称。抛弃了奢望,减少了欲求。告别职场,卸下了工作。一切行动自己作主,拥有支配自己时间的自由。来来去去无约束,洒洒脱脱为自己活。
我老了,我感到轻松——人生圆满了,任务完成了。是非功过只待后人评说。明白了一切,更明白了自己。幼稚的童话期过去了,神话的诱惑期也过去了。人生真相、世界真相,坦然面对,一清二楚。我由是更觉轻松。
我老了,我感到快乐——没有了少年成长的烦恼,没有了青年求学的艰辛,没有了壮年工作的压力,没有了繁杂人事关系的纷扰。可以去高山看日出,可以去海岸观波涛,可以去名园赏花卉,可以去僻林听鸟叫…… 一、“幸运”:对生命长度的感恩 开篇“我老了,我感到幸运”即打破世俗对“老”的悲情预设。王蒙并未回避死亡的阴影,反而以对比手法强化“老”的珍贵:“有人少年夭折,有人壮年早逝,有人倒在老年门坎上,没能活到退休。”通过列举不同生命阶段的“未完成”,他凸显了“走过完整的人生路”的奢侈——从少年到暮年,从求学、工作到退休,这一过程本身就是“上苍赐予的天寿”。 这种“幸运”不仅是时间维度的“活得长”,更是对生命完整性的确认。王蒙没有沉溺于“老之将至”的焦虑,而是以“经寒暑春秋”的从容,将衰老视为生命历程的自然终点。所谓“幸运”,本质上是对“活着”本身的感恩:当许多人因意外、疾病或时代动荡未能走完人生常规路径时,“我”的存在本身已是一种馈赠。这种感恩消解了“老”的悲剧性,赋予其“圆满”的底色。 二、“自由”:对角色束缚的挣脱第二重体悟“自由”,指向社会关系与身份角色的剥离。王蒙以“不再求升迁,不再需职称”“告别职场,卸下了工作”等具体场景,勾勒出老年群体从“社会工具”向“独立个体”的回归。 在传统社会结构中,个体的价值常被绑定于职业、职称、社会身份;而老年阶段的最大特征,恰恰是这些外在标签的失效。王蒙敏锐捕捉到这一转变的意义:“一切行动自己作主,拥有支配自己时间的自由。”这种自由不是“为所欲为”,而是“为自己活”——不再为他人的期待(如职场评价、子女需求)妥协,不再被社会的效率逻辑(如“退休即无用”)规训。 值得注意的是,王蒙并未将“自由”抽象化,而是落实于日常细节:“来来去去无约束,洒洒脱脱为自己活”。这种“具体化的自由”,恰恰是老年生活最真实的解放——当社会角色退场,个体终于能直面生命本身,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。 三、“轻松”:对生命真相的通透“轻松”一节,王蒙将视角从外部约束转向内在心境的澄明。“人生圆满了,任务完成了。是非功过只待后人评说”——这里的“任务”并非世俗意义上的“成功”,而是对自我生命历程的完成度确认。少年时的“童话期”(对世界的单纯想象)、青年时的“神话期”(对理想的过度投射),最终都被“人生真相、世界真相”的坦然所替代。 这种“明白”包含两层:其一,是对生命有限性的接纳。人终其一生都在对抗“未知”,但老年阶段因接近终点,反而获得了“看透”的视角——不再纠结于一时的得失,不再被虚妄的目标牵引;其二,是对自我的和解。“更明白了自己”意味着超越了年轻时的迷茫与拧巴,接纳了自身的局限与真实。 王蒙用“幼稚”“神话”等词形容过往阶段,并非否定青春的价值,而是强调老年特有的“通透”:它是在经历世事沧桑后的沉淀,是“看山还是山,看水还是水”的智慧。这种“轻松”,本质上是精神层面的卸负。 四、“快乐”:对生活细节的珍视如果说前三重体悟是宏观的生命认知,“快乐”则落脚于具体的生活场景。“没有了少年成长的烦恼,没有了青年求学的艰辛,没有了壮年工作的压力,没有了繁杂人事关系的纷扰”——王蒙以排比句式剥离了人生的负累,转而聚焦老年特有的“可选择性”:“可以去高山看日出,可以去海岸观波涛,可以去名园赏花卉,可以去僻林听鸟叫……” 这些场景看似寻常,却暗含老年生活的哲学:当外在目标(如事业、地位)退居幕后,感官体验与自然之美成为生命的主角。王蒙并未刻意渲染“老有所为”的宏大叙事,而是通过“看日出”“听鸟叫”等微小的生命体验,传递出“当下即美好”的生活态度。这种快乐,是历经岁月淬炼后的“返璞归真”——不再需要通过“征服世界”证明自己,只需在自然的细微处感受生命的鲜活。 五、超越个体:对“老年”价值的文化重构《我老了》的深层意义,在于对“老年”这一生命阶段的重新定义。在当代社会,“老年”常与“衰退”“依赖”“无价值”等标签绑定,但王蒙以自身的生命体验打破了这种偏见:老年不是“生命的尾声”,而是“另一种开始”——它赋予人审视生命的视角、支配时间的自由、接纳真相的智慧,以及对生活细节的珍视能力。 这种视角的背后,是王蒙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: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或社会成就,而在于“活着”本身的丰富性。无论是少年的热血、青年的奋斗,还是老年的从容,都是生命的不同形态,各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。 结语:衰老作为生命的礼物《我老了》不是一篇悲叹衰老的挽歌,而是一曲对生命的礼赞。王蒙以智者的姿态告诉我们:老年的“幸运”,在于它让我们有机会完整地活过;老年的“自由”,在于它让我们摆脱了世俗的枷锁;老年的“轻松”,在于它让我们看清了生命的真相;老年的“快乐”,在于它让我们终于学会为自己而活。 在这个老龄化日益加剧的时代,王蒙的文字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慰藉,更是一种文化启蒙——它提醒我们:衰老不是需要“对抗”的敌人,而是值得“珍惜”的礼物;老年不是“人生的下半场”,而是“生命的另一种可能”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|